近日,重新修訂后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測繪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將于2019年10月1日起實施。《條例》修改了基礎測繪成果更新周期,將互聯網地圖服務納入監管。
基礎測繪成果更新周期縮短
現行條例規定自治區級基礎測繪成果的更新周期為五至十年;設區的市、縣(市)級基礎測繪成果的更新周期由本級人民政府確定。隨著廣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基礎測繪成果的時效和動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條例》明確基礎測繪是公益性事業,修改了基礎測繪成果更新周期,規定自治區級基礎測繪成果的更新周期不超過5年,設區的市、縣級基礎測繪成果的更新周期不超過2年。在自治區級基礎測繪成果中,1:5000、1:10000基本比例尺圖更新周期,城市建成區及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周邊區域,鐵路、省道以上等級道路沿線等區域不超過一年,鄉(鎮)、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和廠礦區及周邊區域不超過3年,其他區域不超過5年。
《條例》還規定,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實行統一審核與發布制度。測繪成果屬于國家秘密的,適用保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復制、轉讓或者轉借涉密測繪成果。
互聯網地圖服務納入監管
地圖涉及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關系人們日常生活,廣泛服務于社會各領域。目前,地圖的需求極為旺盛,傳統紙質地圖和各類電子地圖、互聯網地圖快速發展,手機地圖用戶規模已經超過6億。地圖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地圖,甚至出現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錯誤;在互聯網地圖上標注和上傳涉密信息等。
為規范地圖市場行為,《條例》規定,地圖的編制、出版、展示、登載、更新和互聯網地圖服務等活動應當遵守國家和自治區有關地圖管理的規定。自治區人民政府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標準樣圖,供無償使用。
《條例》對互聯網地圖服務作了規定。明確互聯網地圖服務提供者應當使用經依法審核批準的地圖,建立地圖數據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加強對互聯網地圖新增內容的核查校對,提高服務質量。
據了解,互聯網地圖具有實時、動態、交互等特點,通過上傳、標注等功能在互聯網地圖上新增的地理信息不可能隨時送審,因此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通過要求配備安全審校員、每6個月新增興趣點備案等形式,加強對互聯網地圖的安全監管。
遏制測繪項目低價中標現象
在立法調研中,有關部門和單位反映,當前我區測繪項目低價中標的現象較多,影響測繪項目質量和測繪市場健康發展,但實踐中報價是否低于成本難以認定,亟需立法作出界定。而據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對廣西測繪地理信息市場進行調查,在目前我區測繪市場測繪項目招投標中,投標單位報價低于平均報價25%的可以認為無利潤,有惡意低價中標的嫌疑。
因此,《條例》對低于成本價的測繪項目報價進行合理界定,增強可操作性。如明確規定,測繪項目承發包價格,國家有規定的,按照國家規定執行;沒有規定的,在保證測繪成果質量的前提下,按市場原則自主定價。
還規定,測繪項目的招標單位應當依法在招標公告或者投標邀請書中對測繪單位資質等級作出要求,不得讓不具有測繪資質等級的單位中標,不得讓測繪單位低于測繪成本中標。
投標單位報價低于平均報價25%,且不能作出合理說明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的,評標委員會應當認定其低于成本價,并作為無效投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