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強制性地給我們的生活按下“暫停鍵”,更讓每位追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人深入思考。當重啟“播放鍵”時,春回大地,陽光普照,可有些事情,的確變得不一樣了。比如說,從蜂擁排隊到提前預約,從互相夾菜到拿起公筷,從你擠我擠到相隔“1米的距離”……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壞的習慣從此改掉,也許當下正是最恰當的那個時機。今天起,我們推出“‘疫’見未來”專欄,與讀者一起討論“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應當主動擁抱哪些改變?

你給我夾塊魚,我幫你盛碗湯,否則總覺得不夠熱絡。一場疫情,能否讓這樣的中國式餐桌社交走到轉折的路口?

眼下,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以官方名義倡導推行分餐制以及公勺、公筷。3月3日,南京市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餐飲行業疫情防控措施加快復工復業的工作指引》,要求商務宴請必須實行分餐分食制。隨后,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臺《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北京、上海、杭州……一時間幾乎大中城市都開始推廣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

探訪

你下館子了嗎?用公筷、公勺了嗎?

泰州

隨著疫情的緩解,大小飯店陸續“開門”,城市的煙火氣又回來了。在江蘇首個出臺公勺公筷規范的泰州市,飯店和市民的認同度如何呢?揚子晚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鴻之運酒店位于泰州主城區,平日生意火爆到“一桌難求”。20日上午,記者在酒店內看到,眾多服務員正在大堂以及包間內擺臺,能容納12人的餐桌只擺放了六七套餐具,餐具包括兩個餐盤,一個放有湯匙的小碗,一個醋碟,一雙黑色的筷子。在黑色筷子的前方,放有一雙白色的筷子及一個銀色的湯勺,它們與其他餐具呈垂直方向。服務員介紹,白色筷子和銀色湯勺就是公筷、公勺。

擺放了公筷、公勺后,市民用了沒?位于泰州城西的泰申大酒店,飯店高經理也在觀察消費者的接受度,“絕大多數市民就餐取菜時能使用公筷、公勺,取好的菜放入餐盤中后,再用另外的筷子、湯勺送入口中。”高經理同時坦言,由于習慣使然,也有一些市民對飯店提供的公筷、公勺并不“買賬”,“很多人一開始是用公筷的,用著用著后來就忘了。”

南京

位于河西的大蓉和是南京第一家復工復業的餐飲企業。剛剛過去的周末,記者注意到,大廳內就餐的不少食客主動拿起了擺放在菜盤子旁邊的公筷。董事長張恒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后明顯看出來大家對分餐的接受度提高了。“我們有一部分菜品本來就是客位菜,還有些上菜展示后立即拿到配餐間分好,對于一些很難分的菜,我們會放置公筷、公勺。但是,之前的確很少有人用。3月3日復工以來,改變了許多,即使在大廳就餐的客人,大約也有七成人使用了公筷。”張恒說,最近他們還在訂制一批專用公筷,筷頭上標注“公筷”兩個字,“不少客人反映,吃著吃著就忘記了哪雙是自己的筷子,哪雙是公筷,將公筷明顯區別開來,方便提醒更多的客人健康就餐。”

不過,記者走訪中也發現,中高檔酒店的氛圍更容易推行分餐制,個性化餐廳和路邊店相對就難很多。在城中一家比較有名的時尚餐廳,周末與幾個朋友聚餐的市民朱先生說:“我們點了一大鍋香鍋牛蛙,吃一筷子換一下,太麻煩了,大家試著用了幾下就換回了自己的筷子。”

溯源

三千年前中國人曾經是分餐的

有人說分餐制是西餐的傳統,合餐制是中餐的傳統,根深蒂固,很難改變,那么究竟是不是這樣呢?其實,我們在一些歷史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主人坐主位,賓客依次席地而坐,一人一案一套食具,菜肴分開上。

早在2003年非典過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曾公開發表文章指出,在中國,分餐制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發展歷史,直到唐代后,才逐漸開始轉變成會食制。

不過,與現代分餐制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更主要體現了禮儀、尊卑等級等因素的考量,與現在人們強調的“健康”理念沒有絲毫關系。但王仁湘認為,古代中國分食的形式大可作為中餐分餐制改革的參考。他舉例說,古代分餐向會食過渡時期,人們雖坐在一起吃飯,但餐還是一人一份。例如,在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韓熙載等人圍坐一起一邊吃飯一邊欣賞表演,面前擺著幾張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

他認為,我們今天正在追求的新的進食方式,完全可以排練出一套仿唐式的進食方式,這種分餐制既有熱烈的氣氛,又講究飲食衛生,而且弘揚了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追問

疫情能否成為推廣“分餐制”新契機?

如果說,17年前的非典,讓分餐制進入更多人的視野,那么,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否能成為一個普及好習慣的恰當契機?

“香港人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學會了用公筷。”在香港生活了近20年的江蘇人王女士告訴記者,應該說香港普通市民的文明就餐習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典的驅動”,“不管是大小飯店,大家意識很強,放了公筷才會吃,就餐氣氛也一樣很好。”

在南京經營著多家餐飲店的資深餐飲人方先生認為,對于餐飲業經營者來說,尤其是中高檔餐飲中,推行分餐制相對容易,但對不少開在商場中的餐飲店、路邊的小飯店來說,分餐或是推廣公筷就比較難。“現在大多數人一起吃飯主要目的是聊天,社交體驗超過了吃飽肚子的需求。”“關鍵還在于人們的意識,不能疫情期間緊張,疫情過了就忘。”他認為,餐飲企業也可根據不同業態和規模,采用 “客位菜”“公筷公勺”“自助”等不同的分餐方式,以適應不同的消費場合與需求。

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執行會長于學榮告訴記者,近期協會正在研究“位上菜”的標準,最快下月發布。按位上菜、一人一份的菜式,不僅會讓消費者覺得上檔次,更加衛生,還可一次嘗試更多品種的新菜,而不必擔心浪費,將引導消費者養成綠色健康的用餐習慣。

分餐、用公筷應當首先從家里做起

除了在外就餐要倡導分餐,使用公筷、公勺,在家吃飯是否也應當分餐,同樣引起廣泛討論。疫情發生后,鐘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曾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今年過年,我母親提出在家吃飯要用公筷,這讓我非常震驚。”南京市民孫先生告訴記者,沒想到一場疫情讓老人家都感受到了幾雙筷子一起夾菜的不衛生。“當時是因為我要外出加班,家里又有小孩,母親主動給大家拿出公筷。前幾年我查出來幽門羅氏桿菌時,家里也用過公筷。”

在揚州廣陵區文昌花園社區,“為愛夾菜 我用公筷”活動已開展了一年多,社區黨委書記、主任鄭翔告訴記者,為讓更多家庭響應文明用餐倡議,社區還拍了不少家庭分餐、用公筷的照片掛在宣傳墻上,“現在很多居民都接受了,尤其是這次疫情發生后,大家普遍感受到,保持個人衛生應該從家庭里做起。”

不少關注保健的人士還提出建議,每個家庭成員應有自己的固定餐具,碗、筷子、勺子、水杯,區別外形,吃東西喝水不容易拿錯,讓健康生活好習慣從日常小事開始養成。

標簽: 餐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