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2014年以來,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海南日報報業集團成功舉辦了六屆海南“百姓身邊好醫護”大型公益活動。活動通過廣泛宣傳,讓身邊好醫護的事跡與故事走進千家萬戶,掀起全社會對醫護人員的學習熱潮,進一步激發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和各界投身自貿港建設的行動自覺和熱忱,有力促進全省衛生健康系統行風建設。

第七屆《百姓身邊好醫護——尋找健康衛士》大型公益活動于2022年3月23日正式啟動,40余名好醫護候選人的報道將陸續呈現。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將以全媒體報道方式,介紹我省醫護人員的典型事跡和故事,弘揚他們勇于奉獻、敢于擔當的精神。

■ 海南日報記者 張琬茜

“叮……”馬燕琳的手機響了,是患者劉先生發來的微信。點開一看,是關于劉先生孩子的視頻。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她的聊天框里就會收到新的消息,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3年前,劉先生夫婦因為經歷了4次懷孕檢查異常而引產,輾轉來到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在該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馬燕琳的幫助下,借助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終于迎來了自己第一個健康的孩子。“他們現在第二胎都快生啦!”馬燕琳興奮地說。

馬燕琳(中)指導學生撰寫開題報告。受訪者供圖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在專業術語上稱作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主要是針對有遺傳學指征的夫婦。醫生對進行體外受精后培育出的胚胎,進行遺傳學的篩查和診斷,然后再將篩選出健康的胚胎移植入女方體內。

馬燕琳介紹,傳統的產前診斷一般是在懷孕后進行,若胎兒有問題,則進行引產,這對孕婦的身心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而這項技術將產前診斷的時間節點移到了孕前,可以幫助這些夫婦選擇健康的胚胎,避免女方在懷孕后因為胎兒有問題而遭受終止妊娠或者反復流產的痛苦。在這類遺傳學病例中,地中海貧血癥是最常見的病癥之一。

要從根本上降低地中海貧血癥的發生,提高基礎醫療水平是根本。自2009年海外留學歸國來到海南后,經過多年的努力,馬燕琳帶領團隊在省內率先建立了array-CGH、一代測序、二代測序等系統的產前診斷技術平臺,于2012年建立了地貧胚胎植入前診斷技術,2017年通過技術評審,并在臨床運用推廣,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其中采用二代測序技術同時進行地貧及HLA配型分析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已申請專利;率先在省內開展了50余種遺傳病的基因診斷、產前診斷及胚胎植入前診斷技術。

對于馬燕琳來說,最樂于見到的,莫過于將科研成果成功地轉化為臨床應用。她回憶稱,曾有一對重型地貧基因攜帶者夫婦,生了兩個孩子都是重型地貧患兒,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成了全家人的奢求。后來,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幫助下,這對夫婦終于如愿以償。

除了是醫生、研究者,脫下白大褂的馬燕琳同時還是一位教授,致力于將科研成果和經驗技術傳授給全國各地甚至國門之外的醫生同行。

看著劉先生發來的寶寶視頻,馬燕琳感嘆道:“我一直覺得孕育新生命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這是一種希望。”(海南日報海口4月1日訊)

標簽: 生殖醫學科 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