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022年二季度湖北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其中,武漢主會場設在武漢經開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繼2021年四季度湖北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和2022年一季度武漢市重大項目集中開工之后,又一次把主會場活動放在武漢經開區舉行。
經過梳理發現,武漢經開區二季度共有13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233.5億元,投資額居全市首位。其中,既有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總投資約73億元的武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智能工廠,也有數字經濟產業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中國電子數字經濟產業園,還有城市補短板項目,總投資36.4億元的左岸大道(三環線—萬家湖南路)等,聚力“強產”“筑城”兩方面,加快以軍山新城為核心的車谷副城建設,推動中國車谷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
“來武漢經開區投資設廠一直是企業的愿望,這里不僅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而且汽車產業實力雄厚,對周邊區域的輻射能力強。”廣東福迪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巖說,項目計劃2023年投產,規劃建設年產能50萬臺(套)生產能力,是公司開拓華中市場的重要前進基地。
■三個新能源整車廠相繼開工建設
車谷新能源汽車產能劍指百萬
繼小鵬汽車武漢基地和東風高端新能源越野車項目動工興建之后,武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智能工廠正式啟動建設,這也是自去年7月份以來中國車谷開工建設的第三個新能源汽車工廠。
面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潮流,武漢經開區“在奔跑中調整呼吸,在超車中變換賽道”,重點引進并支持新能源汽車“新勢力”和“新實力”發展壯大。
在通航及衛星產業園,小鵬汽車武漢項目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將建設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電池、電驅等工藝車間,規劃產能10萬輛,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300億元以上。
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路特斯武漢工廠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通過使用首創的全工序3D數字孿生技術,將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柔性化生產方式,預計今年7月第一臺試制車輛下線,四季度投產,年產能15萬輛。
在軍山新城,東風云峰是東風公司全新一代的綠色環保智慧工廠,具備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等多種新能源車型柔性混合生產能力,第一輛試裝車已經成功下線,目前正處于量產“前夜”,完全達產后年產能將達到30萬輛。
在黃金口產業園,嵐圖世界級4.0數字工廠集合了大數據、邊緣云、AI及物聯網等全球領先技術,擁有高效智能的沖壓車間、全自動焊裝車間、無塵化智能環保涂裝車間、全自動樹脂車間以及數字化總裝車間,每180秒下線一款新車,生產線支持SUV、轎車、MPV等多種車型混線生產,達產后可年產15萬輛新能源汽車。
“今年1月份,武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近萬輛。”武漢經開區科經局有關負責人說。
在武漢經開區的產業地圖上,嵐圖汽車、東風高端新能源越野車、武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智能工廠、東風云峰、路特斯汽車、小鵬汽車等一批重大新能源整車項目從北到南“串珠成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加速崛起。粗略計算,未來2—3年,中國車谷新能源汽車產能劍指100萬輛。
■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扎根深耕
車谷數字經濟工業總產值近千億
本次開工興建的中國電子云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是繼中國電子云全球總部揭牌之后,“世界500強”中國電子在武漢經開區又一個大動作,也是近年來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扎根車谷的一個縮影。
自2021年以來,武漢經開區圍繞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化”協同,以云為基、以數為翼,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數字車谷”。
截至2021年底,全區共有320家數字經濟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2家,數字經濟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934.6億元。
“自去年10月揭牌以來,中國電子云采取‘邊建設邊運營’方式,已建立400多人的研發團隊,上線50余款產品,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云數’底座,支撐金融、能源、制造等行業重點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中國電子云副總裁張翔宇介紹。
在南太子湖創新谷科大訊飛華中展廳,屏幕上的數據顯示,科大訊飛智慧教育已累計服務學校54943所。“十四五”期間,科大訊飛將立足武漢經開區,在工業制造、教育、醫療三大領域加大人工智能的投入和應用落地。
東軟集團(武漢)有限公司將在武漢經開區建設東軟南方研發基地,這也是繼沈陽、大連之后,東軟集團在國內構建的第三個研發基地,在智慧城市、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等領域進行深耕。“公司計劃購置土地約10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不低于5萬平方米,打造科技產業園區。”東軟集團(武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琦說。
正在武漢經開區動工興建的武漢中創為量子通信產業園,是集科技研發、生產為一體的產研供銷高新技術產業綜合體,可提供量子保密通信系統設備研發、定制產品服務及系統解決方案。“中創為量子將發揮行業龍頭積聚作用,導入量子通信上下游、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相關企業,打造全國最大規模的量子通信全產業鏈基地,為武漢經開區數字化轉型,提供原生動力,為中小企業提供孵化土壤。”中創為量子華中總部基地副總裁徐姍姍說。
與此同時,通過聚焦“數字+”場景,武漢經開區積極打造數字消費、數字出版、數字農業、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領域新興增長點。
在數字消費領域,引進菜鳥、供銷E家、T3出行等企業,加快發展“線上經濟”;在數字出版領域,集聚中文在線、當當網全球數字出版總部等一批龍頭企業;在數字農業領域,實現農村電商服務站全覆蓋,打通農產品網上銷售渠道,加快創建國家智慧農業示范區;在智慧建造領域,引入中設數字CBIM等項目,推動建筑業向數字建筑轉型;在智能制造領域,集聚發那科、哈工大等領軍企業,推動美的獲批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東風楚凱等6家企業獲批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大唐互聯等4家企業入選湖北省工業互聯網資源池。
■一批城市功能性項目快速落地
車谷產城融合發展跑出“加速度”
除了重大產業項目,本次集中開工的武漢經開區重大項目中還有一批城市功能性項目,包括軍紗大道延長線、左岸大道(三環線-萬家湖南路)、經開漢南片區水體治理和沌口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及提標工程。
“軍紗大道延長線項目橫跨牛海湖、馬影河等關鍵水域,下穿興城大道,連接左岸大道等關鍵節點。項目建成后將標志著軍紗大道全線貫通,極大地提升軍山新城與紗帽兩地之間通行效率,進一步優化軍山新城骨干道路網絡。”車都建發有關負責人說。
左岸大道是繼東風大道、江城大道之后,武漢經開區通往主城區的第三條干道,也是武漢經開區長江左岸產城融合發展帶上的交通動脈,全長約48公里,力爭2024年7月全線貫通,其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強化經開區與主城區的交通聯系,帶動沿江地區經濟產業發展。
今年以來,武漢經開區高起點、高標準優化城市空間布局,謀劃城市交通、教育醫療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產城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上個月,全長10公里的車谷大道全線貫通,不僅將軍山新城到中心城區開車通行時間縮短了12分鐘,而且以交通串起車谷產業創新鏈條,車谷大道產業創新發展軸成功串聯起三條產業發展帶——東風大道先進制造發展帶、長江左岸產城融合發展帶、通順河綠色生態帶,形成“一軸串三帶”產業發展布局,產業、人才、技術等各種創新要素加速向沿線集聚,加快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車谷副城。
(記者 鄧志鵬 呂作璐 孫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