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高懿 通訊員 付秋月

8月8日,在澄邁縣橋頭鎮地瓜核心種植區域,一塊10畝的農地上所施的有機肥與其他地方不同,這里就是海南沃耕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一處試驗田。

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的返鄉大學生李丁秀彎下腰,在地里摳出一塊土,搓捻著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公司成立不足三年,轉型發展農林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也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所以比起銷量多少,我更看重品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十年間,澄邁的土地上不僅有接連成熟收獲的瓜果,生機盎然的田野上,還有讓人更加欣喜的變化:一批又一批新面孔來到鄉野,成為“農”的傳人,帶著敢闖敢拼的勇氣和韌勁,從都市青年變成扎根鄉野的農夫,返鄉入鄉創業已成為建設幸福澄邁的發展新引擎,而澄邁也為眾多返鄉入鄉大學生成就創業夢想、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廣闊舞臺。

突出增量思維 質量取勝提升影響力

“如今雖是瓜菜淡季,但絲毫不影響我們的訂單。”澄邁農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學帥看著冷庫自信地告訴記者,占地1200平方米的田頭農產品預冷保鮮庫,不僅承擔著周邊8個村農副產品的購銷,也成為澄邁縣冬季瓜菜種植戶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百寶箱”。

回望9年的創業歷程,王學帥的瓜菜收購之旅,從摸索著從村內田間地頭收購到面向全國銷售,到2020年成立澄邁美亭農泰種養專業合作社,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從種植源頭起保障質量,增加菜農收入。

“剛開始的幾年,因為對制冷溫度和時長把控不準確,成筐的瓜菜凍壞在庫里,也有因為溫度不夠,爛在路上的情況。”王學帥坦言,為此,他多次前往國內農業種植大省的基地學習取經,并不斷測試同一品種不同類型瓜菜的制冷溫度和時間,同時考慮到品種繁多,也要根據當天的收購情況,調整溫度和時長。

經過摸索,瓜菜出庫品質得到明顯提升,質量獲得市場的高度認可,一條條跨越千里的產銷鏈條形成。

“現在有了冷庫,可以存個十天八天,避開行情不好的時候。”王學帥告訴記者,升級后制冷效果好,流通的速度快了,極限儲量從一天300噸增加到800噸,大大增加出庫量。現在隨著收購品類的增加,近20種瓜菜不僅能把冷庫堆得滿滿當當,同時通過澄邁商標富農工程,注冊“康壽農泰”商標,更能打出澄邁農業品牌影響力。

突出市場思維 瞄準鄉村發展“新賽道”

2019年,4名離開家鄉多年的澄邁大學生聚在一起,一邊訴說思鄉之情,一邊商量著創業路徑,這時其中一人提出:“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政策這么好,扶持力度也大,不如我們也轉型回鄉謀發展,投身鄉村振興?”

“好!”“我來整合資金。”“我來提供技術。”“那我就去跑市場,找銷路。”4個伙伴一拍即合,經過多方考察,一家以農林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生態農業企業應運而生,這就是海南沃耕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一開始,該企業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切入點,開展立體種養結合的方式,并結合農林廢棄物養殖蚯蚓,結果卻收獲甚微,又值疫情高峰,場地空置率高。4人商討后又一次提出轉型:“生態農業的主線不變,從成為農民變為服務農民,依托有機肥的生產,做土壤改良、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現代農機服務、綠色防控、無人機飛防、農業生產托管等服務的現代農業服務公司。”

經過一年的投資建設和產品生產調試,產品出來了,但這一次,他們遇到了更大的難題:市場。

“消費者傳統的農資采購方式均是通過農資店,真正從生產廠家找渠道、找服務的少之又少。”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的譚兵坦言,因為市場新、受眾小,同時村民只從固定的經銷商那里購買,開拓市場成為當務之急。

就在團隊一籌莫展之時,他們從網絡上找到了銷售渠道。

“我們把產品放在短視頻平臺推廣,讓消費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生產流程和生產工藝,獲得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和服務。8月初,就有一個省內農場從抖音平臺找過來,并表示想實地考察一下。考察完對方當場下了60噸的采購訂單。”李丁秀坦言,之后銷路就逐漸打開,公司的抖音賬號的粉絲也越來越多,客戶越來越多,粉絲群也逐漸壯大。

突出融合思維 把產業建在“鏈”上

近日,澄邁縣福山鎮保良古村迎來好消息——澄邁縣提出“鏈長制”的發展思路,其中“精品咖啡全產業鏈”中指出要建設精品莊園,根據該縣保良古村等重點企業的現狀,積極推動支持本地企業打造集咖啡種植、加工、生產及產品展示、體驗和研學培訓為一體的多元化咖啡莊園。

“聽到這個消息時,我細細盤查了我們的家底兒。發現5年間,我們的融合發展路子是走對了。”作為該村第一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王謀超終于驗證了2018年返鄉以來的篳路藍縷是正確的。

2018年底,王謀超受邀來到保良村參加福山鎮青創協會年會。“年會上宣布‘保良咖啡古村’項目開始試營業,當時我一下子就被觸動了,古樸的村子不正是我一心向往的地方嗎?”

就這樣,一個5人團隊進駐保良村。按照計劃,保良村以咖啡種植和加工為主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游,為增加鄉村旅游的項目,團隊開始動員村民種植圣女果、草莓、荔枝等經濟作物。

看見團隊干得有了起色,原先搬離的部分村民紛紛回到老村。看好時機,項目團隊牽頭成立農村合作社,拉村民入股,并帶領村民去各地考察學習,邀請農技專家來到村里進行咖啡種植技術培訓。

至此,“保良鄉村游”在一群返鄉大學生的帶領下逐步走上正軌。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十年時間,澄邁縣累計扶持返鄉入鄉創業大學生276人次,是什么讓“新農人”義無反顧回到鄉村?

“返鄉創業者之所以越來越多,除了心理上的歸屬感和責任感,農村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及與城市間不斷縮小的差距,也是持續吸引年輕人返鄉入鄉創業的驅動要素。”澄邁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為“新農人”返鄉入鄉創業創造出難得的機遇和空間,澄邁也將繼續做大做強“第一桶金”人才培養品牌,持續開展“扶持返鄉入鄉大學生自主創業評選活動”,匯聚更多資金、技術要素,帶動形成返鄉入鄉創業創新熱潮。(海南日報金江8月10日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