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本是由化纖、紡織行業起家的,堅持20多年,在行業內小有名氣,然而,真正讓他再次走入大眾視線的,源于他搭上了中國3D打印行業發展的“首班車”。
十年前的他這樣看3D打印的發展,“將來的制造業肯定有新的發展模式。”李誠坦言,當時自己從事化纖紡織的進出口,走過不少國家和城市,看到了不少其他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上漲而導致的加工轉移,意識到不久后的中國也會遇到這一發展難題。
在一位浙大教授的牽線下,李誠投資了這一項目,并用了近十年時間進行培育。當時這一設備并不叫3D打印機,而是其前身—激光雕刻機。
如今,永盛旗下的子公司之一—杭州先臨三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得風生水起,在行業內頗有知名度。而從投資這一項目不難看出,這位企業家對很多事物的預判有著獨到的眼光。
當然,李誠同樣關注化纖行業的轉型升級,他早早預見同質化生產必定會不斷壓縮利潤,于是他決心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實現差異化生產,“盡管年生產規模僅有四五個億,但利潤卻達到了18.2%。”這是他最為自豪的。
1年時間,4000元到1000萬元!
他從賣布個體戶起步
永盛集團是從1993年起步的,而李誠個人的創業經歷,卻要再往前推10年。
李誠老家雖在溫州樂清,但當時就有不少老鄉前往紹興,做起賣布生意,小賺一筆的也不少。于是,他便和哥哥、朋友,三人一同攜帶4000元錢,一早到車站坐車趕往紹興。
李誠永遠記得那是非常漫長的一天,由于交通不便,到達紹興已近傍晚。由于當時買賣布料非常興盛,招待所幾乎成了很多工廠的交易部,當他到達招待所,卻發現工商所正在調查投機倒把行為,不少人的布料和款項都被扣押了。得知蕭山瓜瀝也同樣有不少布廠,為了避免風險,三人二話不說,連夜走往瓜瀝。
就這樣,李誠便在蕭山扎根,以個體戶名義,開始布料的買賣,即從當地布廠收購布料,經印染之后,再銷往河南、河北等地。
然而,4000元錢并不足以讓李誠購買太多的布料,為了盡快將生意做起來,他便找了工廠老板談判,能否采用賒賬的形式,提前購買布料,一旦與下家結款,立刻補上貨款。
最初,一些布廠老板并不相信,但由于不少工廠積壓嚴重,于是老板開始嘗試。最終,李誠憑借誠信獲得了工廠老板的信任,生意的“雪球”便越滾越大,當年便做到了1000萬元的銷售額。
這樣的生意一直做了近10年,成為李誠之后成立公司的原始積累。1993年,蕭山永盛貿易公司成立,以“原料采購-轉換布料-銷售布料”開展國內貿易。“那時候,每一步企業的發展,都是憑借實際情況,不斷摸索出來的,包括開拓出口業務、1998年辦布廠、2002年開印染廠、2004年與化纖廠進行合作等等。”李誠說,同業競爭對手其實并不少,自己并沒有計劃未來五年、十年要將企業發展得多大,只是想著做好當下,并且每天都能有所進步就行。
在化纖行業開展差異化經營
他為何毅然將紡織、服裝從產業鏈剝離?
2000年前后,李誠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面對那么多同行,在比拼“量”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時,如何致勝?再三琢磨后,他將目光放在了提升產品附加值上。
由于出口業務的開拓,李誠已經走遍不少國家和城市,他發現,化纖面料的發源地是美國,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生產基地卻在不斷地轉移。
“這讓我得出兩個結論:未來我們也有可能面臨勞動力成本過高的問題;此外,即使一些國家將生產基地轉移,但卻一直堅持掌握最高端產品的技術,并從中獲取不少利潤,注重技術含量、實現產品差異化生產以提高其附加值也將是永盛的發展方向。”李誠說,這兩大結論對永盛之后的發展非常關鍵。
由于預見勞動力成本上漲,李誠開始在產業上進行調整。當時的他已經開始了“化纖-紡織服裝-出口”全產業鏈的運作,但隨著行業的發展,他逐漸剝離紡織、服裝行業。2009年,永盛正式脫離服裝產業;2012年,又脫離紡織產業。
差異化經營是他為化纖行業選擇的發展之路,與韓國匯維仕株式會社合作,更為其轉型提供了不少研發基礎。“拼量,我們很難與一些大規模企業競爭,但是我們可以從質上取勝。”李誠說,盡管至今化纖的年生產規模僅有四五億元,但相較于其他公司幾個百分點甚至零利潤的經營,永盛能夠確保18.2%的利潤,自己感到很自豪。
他越來越意識到眼光長遠的重要性,也正是從那個階段起,曾經大專畢業的李誠開始尋找一次又一次提升自己的機會,報名參加總裁班、去商學院進修等,這也為他遇見新發展機會埋下了伏筆。
預見制造業將有大轉機
投資3D打印項目開始企業下一輪飛速發展
李誠搭上了中國3D打印行業的“首班車”,但事實上,在2003年他剛剛與該項目接觸時,項目充滿了不可預見性。
他這樣描述那時的情景—在一位大學教授的引見下,他認識了一位海歸博士,對方手上持有該項目的技術。
“當時并不叫3D打印機,而是叫激光雕刻機,可以通過激光雕刻,在外觀不破損的情況下,在水晶內部雕刻花紋,做成旅游商品。”李誠說,自己看到設備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玩意兒很神奇,科技含量高,值得投資。
李誠成了項目的投資人,杭州先臨科技有限公司由此成立。在市場上無競爭者的情況下,設備的銷售利潤幾近80%。他透露,設備較多用在景區等地。
隨著技術的日漸成熟,開始從事3D打印的公司越來越多,李誠坦言利潤有所下滑,但提早涉足卻促使公司有更多的時間探尋3D打印在生物、醫藥、工業、文創等領域的應用。
“在2012年之前,行業一直都在探索和升級,但我相信勞動密集型產業遲早會遇見大轉機,而3D打印一定可以成為支撐轉型的技術之一。”李誠說,這也是自己在看不到盈利的情況下,仍舊選擇“熬”的原因。
2012年下半年,行業開始呈現爆發趨勢。去年,先臨三維銷售額達到9200萬元,今年預計達到1.3億元。李誠也越來越多地將精力投入到這一新興行業中去,當得知“從國家到地方都要大力支持發展3D產業”這一消息時,他更受鼓舞。
今年,先臨三維即將新三板上市,李誠希望能在一年后轉創業板上市,并能將這一技術推廣到更多領域去。
用扁平化思維進行集團管理
他的理念是“讓3個人獲4個人的報酬做5個人的事”
如今,李誠所創立的永盛,涉及化纖、印染、進出口、3D打印等多個領域,旗下共有多家子公司,其中包括一家上市公司。
同時管理這么多人,李誠自有獨特的一套。他曾經收購一家公司,在使用同樣班子的情況下,通過產業調整、精簡組織結構等,將公司從虧損帶向盈利。
除了產業調整外,在公司管理上,李誠做的第一步就是采用扁平化管理。“在金融危機時期,我曾經帶公司團隊去江蘇、紹興等地考察,發現能夠盈利的公司有個普遍的特點,就是扁平化管理、責任心強。”李誠說,一旦將公司的組織結構優化,很多事情反而能更有效率地得到處理。
他做的第二步就是提出新理念“讓3個人獲4個人的報酬做5個人的事”。在他看來,這能很好地做到員工激勵,同時有利于公司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