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作為海南自貿港核心區,海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努力建設生態一流、綠色低碳的自由貿易港,不斷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作為全國46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近年來,海口各區各街鎮始終把垃圾分類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工程落實落細,通過豐富宣傳形式、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創新回收運營模式等,不斷提升城鄉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水平,打好垃圾分類持久戰和攻堅戰。

海口“花式”宣傳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供圖


【資料圖】

垃圾分類宣傳進社區 營造濃厚參與氛圍

垃圾分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其環保意義已被全社會所接納、認同。如何更進一步將它深化為一種市民自覺的“新風尚”,這需要全社會共育。近年來,海口通過宣講垃圾分類知識、發放宣傳海報、開展入戶宣傳、舉辦垃圾分類小游戲等方式,讓垃圾分類常識得到有效普及,讓“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8月5日上午,海口美蘭區垃圾分類辦在海口市園林環衛部門指導下,在和風江岸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服務活動。現場不僅拉起了宣導垃圾分類的橫幅,還在多處空地“擺攤”組織起學垃圾分類贏禮品的趣味游戲,市民參與積極性高漲。

節假日,海口在小區、公園開展垃圾分類贏禮品的趣味游戲,市民參與積極性高漲。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供圖

轉盤辨垃圾、擲骰子跳步辨識垃圾類別……在趣味游戲中,回答正確的居民可以在積分單上獲得工作人員的認證和標記,隨后憑借積分兌換各類生活用品。居民趙女士在轉盤辨垃圾游戲中正確說出了指針所指的垃圾類別,獲得了積分。“將垃圾分類知識穿插進游戲中趣味十足,這讓大家在愉快的氛圍里,學習到更多的垃圾分類知識。”趙女士說。

為深化生活垃圾分類理念,鼓勵、引導更多市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海口各街道、社區還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入戶”宣傳活動,通過“點對點”入戶宣傳,“面對面”深入講解,助力轄區居民暢享綠色生活。

8月4日上午,海口市直機關第五黨建聯盟各成員單位工作人員組成志愿者隊伍,深入椰海新城、椰海家園等住宅小區開展入戶宣傳,向居民發放垃圾分類宣傳手冊,耐心地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基本常識。

海口開展垃圾分類入戶宣傳活動,讓垃圾分類常識得到有效普及。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供圖

“你們的介紹很詳細,讓我更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椰海新城小區的居民陳阿姨說,幾乎每個月都有志愿者和網格員指導他們垃圾分類,“如今,垃圾分類對我來說根本不是難事。”

同時,海口還將垃圾分類知識普及教學納入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小手拉大手”實踐活動,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區。今年4月18日上午,一場以“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為主題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濱小學舉行。活動包括垃圾分類游戲和宣講互動等環節,以更靈活有趣的方式,讓垃圾分類知識和綠色環保理念在孩子們心中扎根。“玻金塑紙衣可回收,汞燈藥池漆最有害,飯菜和果皮果殼是廚余,剩下就歸其他垃圾。”為了方便孩子們記憶,海南垃圾分類專家、綠星垃圾分類服務中心主任林大委將垃圾分類編成順口溜,引導孩子記下常見的垃圾分類方法。

“生活垃圾分類,群眾是第一道關,我們要做到有態度、有溫度,才能更好地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才能讓居民有一個更宜居的生活環境。”海口市垃圾分類辦工作人員介紹,該市每季度都會設定主題開展一系列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積極開展宣講、勸導、撿拾等志愿服務行動,不斷將垃圾分類投放的良好習慣內化和深化,營造人人參與、全民分類的良好氛圍。

完善垃圾分類配套 建立全過程分類體系

“辛苦分好的垃圾去哪兒了?”“是不是被混在一起運走了?”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過程中,不少市民提出這樣的疑惑。

自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海口不斷加大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各環節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從源頭投放、收集,到中后端的運輸、處理等全過程垃圾分類體系,確保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

“自從建了這個垃圾分類屋,亂扔亂倒的現象少了,小區的環境好多了!”8月1日傍晚7時許,家住海口市秀英區萬花苑小區的居民黃瑞金拎著一個大垃圾袋來到小區外,將分好類的垃圾投放進垃圾分類收集屋。

該垃圾分類收集屋位于萬花苑小區和花城錦苑小區的交界處,兩邊都設置了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4個投放窗口,每個投口均有垃圾分類詳細標識。垃圾分類屋的旁邊還設有洗手池,方便居民在投放垃圾后及時清潔手部。

“垃圾分類收集屋是開展垃圾分類收集的基礎設施,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提供了分類投放、收集設施的保障。”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海口相繼印發《關于做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規范化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范小區創建工作的通知》,計劃在主城區再新建500座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屋。同時,改造達不到標準的分類設施,實現建成區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屋(亭)覆蓋率達到100%,居住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

此外,海口各街道、社區對垃圾分類收集設施不斷提升改造,進一步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主動性。

近日,在省煙酒公司宿舍,居民在扔垃圾的時候發現,垃圾分類亭內的垃圾桶上都掛上了吊環滑動拉手。只要拉動手柄,繩子就通過帶動滑輪把垃圾桶蓋拉起來。“這樣的小設計有巧思,現在我每次倒垃圾都不會再擔心弄臟手了。”住戶陳阿婆說,巧妙的設計讓居民的生活環境更加干凈衛生了。

“今年以來,海口市龍華區中山街道辦事處在辦事處大院、內江大廈、省煙酒公司宿舍、東湖1號公寓、東湖2號公寓的垃圾桶把手處都掛上了吊環滑動拉手。”中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崔惜民介紹,過去居民扔垃圾時需手動開蓋后投放,有些市民覺得垃圾桶把手臟,投放垃圾時直接把垃圾袋放在蓋子上或者扔在桶邊,“自從裝上了‘易拉環’,有效解決了市民扔垃圾時直接用手接觸垃圾桶蓋的煩惱,既衛生又方便。”

“在垃圾箱旁增加‘易拉環’,配備洗手池,增設洗手液。別看這只是一個微小的細節優化,卻大大增強了居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意愿。”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通過形式的創新、設備的改進、技術的支持,可讓投放垃圾和臟、亂、異味脫鉤,降低市民追求垃圾分類新時尚的現實成本。

收集運輸也是垃圾分類的重要內容。海口各區環衛PPP公司不斷加大可回收物運輸車,廚余垃圾運輸車,其他垃圾運輸車配備力度,讓分類運輸能力與分類垃圾產生量相匹配。同時,海口還積極借鑒學習公交運行模式,在廚余垃圾收運上探索“公交化”,方便市民掌控收運車的“行蹤”,確保廚余垃圾日產日清,避免混裝混運。

末端處置是垃圾分類的最后一環。自2020年12月28日海口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三期項目投產運營后,顏春嶺生活垃圾填埋場正式關停,海口全面實現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2022年6月,海口市餐廚垃圾及糞便無害化處理擴建項目正式投產,每日新增垃圾處理量1000噸,海口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擴容。

探索分類好經驗 科技賦能提升管理效率

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中,海口各職能單位、各區積極探索垃圾分類好經驗,通過安裝智能語音提示設備、刷卡投放、制定獎勵措施等方式,不斷提升分類準確率,探索出了垃圾分類好經驗。

海口市瓊山區試點持卡分類投放垃圾。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供圖

“你投放得很正確,請把卡片給我刷一下。”8月22日上午,在海口市香榭花園小區垃圾分類亭旁,垃圾分類督導員蔡敷揚正引導小區業主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當他確認業主全部投放正確后,業主便會拿出一個小圓片在他的刷卡機上刷卡留痕。

“刷卡機雖小,但用處大得很,幫我省去了不少登記的時間。”蔡敷揚手上的刷卡機上標有“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卡在刷卡機上一刷就能識別出業主信息。當業主投放正確時,蔡敷揚就按下“正確”按鈕,反之就按“錯誤”。

源頭的數據通過終端機傳送到后臺管理平臺。根據分類情況,每月輸出正負面清單。清單是精準進行垃圾分類宣傳的關鍵。“根據大數據管理平臺提供的正負面清單,我們就能精準找出沒有參與垃圾分類或垃圾分類不正確的業主,對他們進行電話提醒、入戶宣傳或者上門執法。”海口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瓊山分局鳳翔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中隊市容組隊員徐慧介紹。

“香榭花園小區是海口市2023年首批垃圾分類示范小區之一,目前,該小區居民的知曉率、參與率以及分類投放的正確率,均達到2023年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的驗收標準。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垃圾分類‘312’工作法。”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312”工作法,其中的3是指參與人員,包括督導員、社區工作人員、行政執法隊員;2指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1指一套系統,即大數據管理系統。目前,該模式在瓊山區取得明顯成效,覆蓋住戶近2萬戶,超7萬人口,將在全市進行推廣。

通過大數據賦能,可讓垃圾分類向智能化邁進。海南省量心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學才介紹,去年,該公司在海口高登花苑、鳳翔新村、三林怡和園等小區投放了30個“兩網融合”智能回收箱,以積分兌換獎品的方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建設一批垃圾分類宣教站,與‘兩網融合’智能回收箱結合,兼具積分兌換、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等多方面功能,推動海口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

如何對居民垃圾分類進行24小時監管?“請不要在廚余垃圾桶里投放塑料袋、餐巾紙等非廚余垃圾……”在海口市海盛花園小區,只要一靠近小區的垃圾分類屋,掛在墻面上的智能擴音器就會馬上進行語音播報,提醒業主自覺做好垃圾分類。

“這套設備就如同一位24小時都在崗的‘垃圾分類督導員’。”海盛花園小區物業負責人介紹,相比張貼宣傳頁,語音播報更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同時,播放的內容也可以根據近段時間居民的分類情況進行調整,“有了‘大喇叭’的提醒,我們小區居民的分類正確率已達95%以上。”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一個個因地制宜的妙招讓海口垃圾分類工作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并形成了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

(策劃、撰稿/賈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