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以商用海底數據中心建設為契機,挖掘“海洋經濟+數字經濟”多元業態潛力
“陸數海算”的海南機遇
(資料圖片)
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蔚藍,廣闊,大海無聲涌動,蘊含著無盡的可能。在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清水灣近海一帶,海平面以下30余米處,重達1300噸的數據艙躺臥在海底。
幾公里開外的岸上,岸站的中央監控系統實時反映艙體服務器的情況。雖然無法親眼看見已經下水的“巨物”,但一旁的海蘭信海洋科技展廳里,整體項目的模型和展板揭開了海底數據世界的神秘面紗。
這就是備受矚目的全國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以下簡稱UDC),今年3月底,其在陵水正式投入運營。
“雙碳”背景下,數據中心搬進海底“新家”,不僅為陸地數據中心高耗能、高耗水等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也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在海洋強省戰略面前,海底數據中心為自貿港發展“海洋經濟+數字經濟”拓展出一條新賽道。
全國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在陵水投入運營。
光電水的“和諧共處”
具有高算力、低能耗、高安全性、低時延等特性
海底數據中心到底是個啥?簡單來說,就是將服務器等IT設施安裝在海底密封的壓力容器中,用海底復合纜供電并將數據回傳至互聯網的數據中心。
“作為項目的‘核心裝備’,海底數據艙內有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用以存儲、計算大量的數據信息。”深圳海蘭云數據中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云)品牌總監李浪平介紹,海底數據艙重量達1300噸,相當于約1000輛小汽車,圓柱形罐體直徑達3.6米,與中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大小相當。
為何要將如此龐大的數據中心搬進海底?光、電與海水又如何“和諧共處”?
事實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對數據、算法、算力的需求快速增長,數據中心成為這一切的載體,但這是一個“怕熱”的大家伙,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必須通過制冷系統維持在特定的溫度范圍。
“把海量數據搬到海下,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浪平介紹,海底數據中心部署在近海海底,采用重力熱管原理,利用海水的流速、體量對數據艙進行自然冷卻,具有高算力、低能耗、高安全性、低時延等特性。
數據下水,安全是首要的。“海洋環境對密封要求很高,不僅密封技術具有高耐腐蝕性和抗生物附著能力,而且數據艙內充滿了惰性氣體,可保證恒濕、恒壓和無氧的安全密閉環境,提高了設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李浪平透露,數據艙艙體結構設計壽命為25年,應用水深可達到50米。
“UDC是陸地數據中心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定位于低耗能數據中心的細分賽道。”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董事長申萬秋坦言,隨著規模部署和運維,項目海底單艙布放的用船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海底數據艙在運往海岸途中。(翻拍)
節能,無疑是海底數據中心項目的一大突出優勢。海南海底數據中心示范項目總工程師蒲定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海底數據中心通過與海水進行熱交換,利用流動海水對IT設施進行散熱,不僅省電,而且省水。
“位于海底的數據艙不需要蒸發散熱,沒有冷卻塔,幾乎沒有淡水消耗。”蒲定介紹,海底數據中心在陸地上的建筑只有占地面積很小的岸站部分,可節約大量的土地資源。
同時,高密度的服務器為海底數據中心帶來了高算力,數據中心可選擇單艙或多艙部署,單艙可提供24個42U標準機柜,每個機柜功率采用15至35千瓦的高功率密度設計,功率密度是陸地傳統數據中心的5至7倍,可滿足高功率密度計算設備的需求。不僅如此,UDC將數據中心放置在沿海城市附近的水下,距離用戶更近,數據時延更低。
數據下海后,如何維護?相關研究證明,海底數據中心的故障率僅為傳統陸地數據中心的1/8,海蘭云在產品設計中,將維護區分為艙內和艙外兩大模塊。艙內主要是IT機電和電源部分,根據故障發生的可能性做了冗余備份,確保客戶在使用周期內業務正常運行;艙外主要是暖通機電設備,也是雙備份,同步可實現潛水員水下快速更換。
數字經濟的“底座”支撐
有助于海南構建海洋新基建體系,服務“智慧海南”建設
海底數據中心具有高功率密度、綠色節能等技術優勢,符合我國“雙碳”發展目標和新型數據中心發展戰略,成為數據中心綠色化、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之一。而“陸數海算”的探索中,為何海南得以先行?
項目前期,海蘭信聯合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在海南環島海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全島篩選。“陵水清水灣海域處于瓊東上升流范圍,海底水溫較低,滿足海底數據中心對低溫海水的建設需要。”李浪平介紹,陵水還是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國際海纜登陸站所在地,國際光纜登陸從技術上能夠構建低時延的優勢,對高頻的跨境數據流動具有吸引力。
豐富的海洋資源向來是海南的優勢,近年來,海南加快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科技創新,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邁進。與此同時,海南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海南自貿港探尋數字化建設與轉型,對數據需求日益增長。
據悉,海底數據中心項目作為海南省自貿港數字化建設的“新基建”創新示范工程,是“海南省2022年重點(重大)項目預備項目”,已被納入《海南省超常規穩住經濟大盤行動方案》和《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海南將以陵水海底數據中心項目為抓手,構建‘海底數據中心+海上風光電+海洋牧場+制氫儲能’一體化的零碳海洋新基建體系。”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廳長李東嶼表示。
工作人員通過監控設施查看海底數據艙運行情況。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根據相關規劃,“十四五”期間,海底數據中心項目在陵水將分兩期建設30個海底數據艙,擬投資12億元。該項目將填補我國在海洋工程與數據中心新基建融合發展領域的空白。
“海底數據中心是海洋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結合領域,能夠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底層支撐,助力海南自貿港‘跨境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政策落地。”李浪平說。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后,將迎來大量的離岸數據中心需求,符合自貿港戰略定位的海底數據中心項目,將為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提供數字底座。
同時,海底數據中心的落地,將助力海南爭當“雙碳”優等生。以耗電量測算,海南海底數據中心示范項目相比傳統陸地數據中心,每年可減少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作為優勢凸顯的基礎設施,海底數據中心也成為數字經濟、海域科技領軍企業到此投資興業的吸引力,這將有助于海南加快數字產業布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通過技術攻關與裝備研制所形成的產品成果,也將大幅提升海南海底數據中心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技術先進水平和經濟水平。
“海底數據中心還可以成為海南信息化建設的平臺載體,幫助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水平和效率,推動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提升企業信息化管理效率。”李浪平說,該項目有助于服務“智慧海南”建設。
立體打造藍色“新引擎”
以數智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陸海統籌、生態用海和集約用海
當前,數字經濟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海底數據中心作為海洋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結合領域,具有不斷催生新業態、賦能多元業態疊加的潛力。在提供新型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海底數據中心還能為當地帶來怎樣長遠的效應?以藍色新引擎,賦能國際數據港,是陵水的答題思路。
今年3月,陵水舉行了海南(陵水)國際數據港規劃發布會暨海底數據中心首艙下水儀式。陵水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契機,依托海底數據中心、國際海纜登陸岸站、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等特色優勢資源建設海南國際數據港,打造全國海底數據中心實驗基地及電信業務開放試點,助力國內、國際數據在陵水集聚。
陵水正在規劃構建的立體科技用海新業態。(海蘭云供圖)
“陵水將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智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憑借‘算力優勢+數據跨境+本地場景+人才供給’的產業邏輯,吸引更多數據企業在黎安海風小鎮、清水灣科技產業園綻放光彩。”陵水國際投資促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海底數據中心易于以集約用海的方式與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結合,實現數據中心向‘低碳’‘零碳’發展。”申萬秋說。而該項目通過消納綠電,能夠助力陵水新能源產業鏈做大做強。
“海底數據中心對海洋的利用不是排他性的,布放的海域既可以包容海洋牧場、漁業網箱等生態類項目,又可以與海上風電、海上石油平臺等工業類項目互相服務。”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海底數據中心是陸海統籌、生態用海和集約用海的一種綜合實踐探索。
據陵水國際投資促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底數據中心項目是我省首例海域立體分層出讓項目,政府部門根據企業的海域使用需求僅出讓了海床部分,海水和海上空間仍然可以為其他項目和產業服務。當前,陵水和海蘭信正在規劃構建“底數中旅上風光”立體科技用海新業態,“海底是數據艙,海體做智能的網箱養殖,水面做旅游綜合體,助力陵水打造‘海上文旅元宇宙’”。
(海南日報椰林5月17日電)
數說全國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
核心裝備:海底數據艙
重量達1300噸
相當于約1000輛小汽車
圓柱形罐體
直徑達3.6米
與天和核心艙大小相當
數據艙艙體結構
設計壽命為25年
應用水深可達到50米
標簽: